您好

熟地为什么九蒸九晒?其中大有深意 吴涵

熟地黄号称四大主药之一。可见其在中药学中的重要地位。但是其炮制过程相当繁琐漫长,需九蒸九晒方为标准制法,才能发挥其最佳药效。现在制法变九蒸为久蒸(其实久蒸也未必办到),九晒变为一晒或短晒或烘干。之所以产生这种制作方法。一方面是因为商人投机取巧,节省人力和物力(存心有天知),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九蒸九晒的重要炮制学意义。

地黄柔润多汁,其性凉而不寒,最能濡润阴血,九蒸九晒之后,色黑如漆,味甘如饴。正符合肾的色黑,质腐,主五液,主封藏,主阴津之特质,故为入肾补肾不可替代之要药。

阳化气阴成型,阴静阳动,气为血帅,生地黄濡润清凉功著,补养力逊。先人发明的九蒸九晒炮制法,通过水火共制(曝晒为火制),蒸法促其腐熟而有补阴血之功,曝晒则吸收天地阴阳之气,使生者变熟,阴而不凝,濡而不滞,无凉遏之弊,有流动之能,正符合肾之“阴中涵阳”特征。这与补阴药中加行气温化之味的配伍原则同理。

九蒸九晒,是一个经水火锻炼,茵蕴运化的转化改性的过程,这不是化学反应可一蹴而就,不是分子裂解的机械思维可以理解的,是典型的中医思维。另外九为阳数之极,九制从数理上讲在于阳气推动阴质运转变化。这才是中医思维。

据称,有人按九蒸九晒标准制法制成的熟地,配制六味地黄丸,服用后自觉腰肾之间有股茵蕴温和气机流动,效果非同凡响。本人未曾亲验,期待中药研究机构,能给出确实可靠的结论。

可以推断熟地炮制不规范则滋腻呆滞,阴静有余,阳和不足,缺乏温和流动之性,补养力差。

评论